服务导航
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138开展江苏扬州 “探索运河文化,共建一带一路”主题思政实践课程
2020-09-10
8月26日至28日,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138开展江苏扬州“探索运河文化,共建一带一路”思政实践课程,西葡语系路燕萍老师担任任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于浩、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138硕士生许洋、齐宇轩担任助教,15位来自西班牙语专业的同学选修该课程。在三天的实践中,课程团队前往运河古都——江苏扬州实地考察,赴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江广融合区、古邗沟故道、鉴真纪念堂等地参访,聚焦运河文化与城市发展,探索运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
探索运河文化,考察城市发展
全世界共有运河800多条,运河城市3000多座,运河文化蔚为大观。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自古以来,大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14年,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建设,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本次思政实践围绕大运河的历史与现状,就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和调研。
从5月开始,为丰富同学们对运河的了解,课程团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了运河知识系列讲座。讲座内容涵盖“巴拿马运河与崛起的中国”(主讲人:王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运河与通州回汉民族的交融”(主讲人:张青仁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扬州保护和发展大运河的经验”(主讲人:吴俊 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纪工委书记)、“大运河与农耕时代的国家治理”(主讲人:孟瑶 原大运河申遗办公室技术处处长)、“大运河文化与大运河红色文化”(主讲人:黄杰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运河的内涵,为同学们做好了进一步参与实践学习的理论准备。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运河的历史内涵。课程团队先后赴扬州市博物馆、古邗沟故道等地考察,寻找与运河相关的史料和遗迹,回顾了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元代对大运河“截弯取直”直到近年来疏浚治理大运河的历史进程,也以扬州为案例学习了运河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密切联系,深刻体会了大运河在巩固统一、促进沿岸发展等方面的历史作用。
大运河作为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在推动中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大运河的南端连接着古代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它的起点是福建泉州,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而大运河的西端则通向古都洛阳、长安,向路上丝绸之路输送着江南生产的陶瓷、丝绸等物产;来自海外的物产、文化也同样经由丝路和大运河在扬州交汇。大运河作为连通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的纽带,始终在中外文化交流领域发挥着重要功能。唐代高僧鉴真法师正是在今天运河沿岸的宝塔湾开启了自己的东渡航程,谱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一代佳话。
美丽的古运河不只是壮丽的历史遗产,更为当代扬州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课程团队考察了扬州江广融合区的发展状况,了解了扬州保护和发展大运河方面的经验,并在深潜大运河中心、万福大桥等地实地考察,观看了先进的赛艇运动设施和5D城市规划宣传片。课程团队还于夜晚泛舟于运河之上,体会运河沿岸传承千载的文化,感触运河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运河兴则城市兴,今天的大运河为沿岸城市的发展注入了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大运河是活形态的文化遗产。课程团队以“新时代新青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题开展团日活动,交流探讨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15位选课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大运河文化的绚烂重生”三个角度开展研讨。同学们探索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平衡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如何发掘当下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等议题;同时,受老师的启发,同学们学习了在面对文化问题时如何具体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思考,并且计划在课后对这些议题继续展开创新性研究。
探访国际组织,理解一带一路
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是落实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抓手。今天,大运河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西北连“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切入点。
为深入理解大运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课程团队前往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orld Historic and Cultural Canal Cities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世界运河组织)调研。世界运河组织正式成立于2009年,旨在以运河为纽带,促进运河城市间经济文化交流,共享发展经验,推动互利合作,目前已有全球各地的92座运河城市加入。26日上午,团队首先来到了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永久会址——京杭国际会议中心,世界运河组织副主席张福堂与秘书长邓清亲切接见了课程团队,带领师生参观了论坛会址和秘书处。
张福堂副主席对本次思政实践课程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说:“运河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蕴含着生生不息、开放包容的精神。此次思政实践是一次良好的契机,希望同学们用实际行动投身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成为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的使者、行者与歌者。”
邓清秘书长提出:“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那么运河就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同学们不仅要关注运河本身,更要关注运河的文化内涵,欢迎同学们今后来世界运河组织实习实践,利用专业优势发扬、传播运河文化。”
路燕萍老师表示:“此次带领西班牙语专业的同学们参访世界运河组织,意在让同学们将专业素养与“一带一路”国际视野相结合。希望同学们之后在这方面多加留意,积极参与相关实习实践,为弘扬运河文化多作贡献。”
作为学习外语的学生,同学们非常珍视此次参访的机会。通过此行,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国际组织的运作模式和人才需求,也看到了将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的生涯发展路径,未来应借鉴“运河精神”,在促进中外交流的事业中发光发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深入学思践悟,坚持知行合一
在读书会上,任课教师和助教带领课程团队共同学习了《之江新语》。同学们根据《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等篇目展开学习讨论。在《理论学习要有三种境界》中,同学们对“理论学习上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这一角度展开了深入思考。理论学习的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志”,要树立正确的志向。志向不一定是“高远”的,不一定是“清晰不变”的,而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来选择和调整;而志向一定是在当下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是具体的、可以付诸实践的目标。在探索更加高远志向的道路上,应脚踏实地,做到每一步该做的事情,才能找到并且实现正确的“志”。在《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中,同学们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举出身边的实例(上海北京等地的垃圾分类管理、环境和经济的平衡问题),具体阐述了有关生态建设的观点。
在每日评议会上,课程团队先后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和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经过讨论学习,大家认识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核心在于“信”“行”结合,要做到真知真信真行、知信行合一,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践行初心使命,当代青年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李朦同学认为,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是不能割裂的,个人成长也必将深深嵌入到时代浪潮中。只有将理想扎根大地、扎根祖国发展,才能让青春熠熠闪光。赵祎麟同学表示,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但要在不懈追求真理的基础上做好自己的人生选择、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更要在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社会中始终坚持心中理想并坚持为之奋斗。黄佳楠同学指出,作为新时代的北大青年,应该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不改初心,矢志不渝,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勇敢跃入时代洪流,为人民福祉、为民族复兴作贡献。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课程团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实践教育。课程团队前往史可法纪念馆,以英雄事迹厚植爱国情怀。“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的英勇事迹令同学们赫然领略到“吾誓与城为殉”的凛然正气和爱国热情。在“晚清第一园”何园,课程团队在陈列厅学习了园主何芷舠的家族发展史。何家人才辈出,其后代多从事教育、科技工作,此外何家还培养了6位中共地下党员,他们的家国情怀让课程团队成员为之动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此次思政实践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以运河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鼓励同学们树立理想信念,为祖国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贡献。团队师生将继续在日常学习中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让“世界在我脚下,祖国在我心中”的理想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