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萨学院刘皓明教授“荷尔德林与德语赞歌前史”讲座成功举办

  2024年4月2日晚,应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138德语系邀请,美国纽约州凡萨大学(Vassar College)教授、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138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驻访学者刘皓明在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138民主楼208会议室做题为“荷尔德林与德语赞歌的前史”的讲座。讲座由德语系主任胡蔚老师担任主持,德语系谷裕教授担任与谈人,英语系高峰枫教授参与讨论。

 

活动海报

 

  主持人胡蔚老师对各位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主讲人刘皓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刘皓明教授作为荷尔德林研究专家,曾系统翻译并出版了三卷本《荷尔德林后期诗歌》,其译作展现出高超的历史学及语文学研究素养,不仅是研究荷尔德林作品的重要读本,也为外文诗歌译介树立了标杆。

  刘皓明教授感谢了胡蔚老师的邀请,并讲述了自己研究赞歌前史的契机。他指出,2009出版的《荷尔德林后期诗歌》并非指向时间意义上的晚年诗歌,而是主要包括荷尔德林精神正常时期最后创作阶段的作品。这部译著尚未包括荷尔德林诗歌中的赞歌(Ode)部分,这也激起了他对赞歌体裁进行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兴趣。

  接下来,刘皓明教授系统讲授了“赞歌”这一体裁的流变历程。他首先点明了德语文学中赞歌发展的滞后性,并引入了更广阔的欧洲文学史观察视角。刘皓明教授细致梳理了赞歌体裁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巴洛克时期、最后到启蒙时期的发展前史,并指出西方各国俗语赞歌(die volkssprachlichen Oden)起初均以模仿古代赞歌创作模式为主,之后才发展出区别于古代格律、适合本民族语言的现代俗语赞歌。在历代诗人不懈探索的基础上,17世纪初,德语赞歌终于在巴洛克时代发展成型,并且最终取代了用古代的“死语言”写作的赞歌。刘皓明教授进一步提出,法国古典主义、诗人克洛普施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及批评家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均对荷尔德林的赞歌创作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

 

刘皓明老师讲座中

 

  讲座结束后,与谈人谷裕教授及高峰枫教授总结点评讲座内容,并与刘皓明教授就讲座主题展开了进一步探讨。最后,胡蔚老师再次感谢刘皓明教授为在座师生带来精彩讲座,并对未来的学术交流与研究提出美好展望。

 

与会者合影

  

撰稿:陈雨亭

摄影:应林琪

海报:成亚宁